最近有網友在微博上求助,想買一種名為注射用促皮質素(ACTH)的藥。據了解,這種藥對幼兒痙攣癥的治療效果很好。今年6月1日國家藥價放開以前,這種藥的價格控制在7.9元一支,是典型的廉價藥。然而近年來,此藥在全國各地都處于“買不到”的狀態,在黑市上卻已飆升到3800元一盒的天價。日前媒體從廠家了解到,這種藥目前庫存超過5萬支,完全不能說是緊缺。
廉價救命藥緊缺的新聞不時引發社會熱議,普遍的觀點認為,由于藥品用量少且價格低,藥企不愿生產。然而,此次媒體報道的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——藥品短缺的現象并不存在,不過是信息不暢而已。
如今是信息社會,藥企的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查閱,藥企的電話可隨時撥打,且藥企還開通了服務專線,在此背景下,為何供求之間連起碼的信息溝通都難以建立?是何種原因導致信息如此梗阻?這些疑問,耐人深思。
信息不暢,首先與藥品流通的規則有關。從制度設計看,藥企不能直接與患者進行藥品交易,個人購藥只能通過醫院和藥店。而醫院進藥,也需經過招投標等程序。也就是說,在藥品供需之間,必然要經過關鍵的中間環節,即各級藥品代理商或經銷商。如此制度設計固然有其合理性,但也延長了信息鏈條,增加了信息梗阻。
信息不暢,還存在人為因素。通過正常的渠道拿不到藥,但以3800元一盒的高價,卻能在網上找到“經銷商”,這說明有人借信息不暢之機哄抬藥價。據報道,此前有患兒家屬致電藥企專線,并按接線員的提示撥通業務員后,藥企內部的業務員竟然直接說“沒藥”。這些都說明,隱瞞信息的人為因素不能排除。
救命藥作為不常見但又少不得的藥品,極易成為囤積居奇的目標。因此,對于廉價救命藥緊缺現象,僅靠調動生產積極性遠遠不夠,還必須搭建起廉價救命藥的交易平臺,及時準確地發布供求信息。這樣的交易平臺,既可將廉價救命藥及時提供給患者,又避免了中間流通環節可能存在的層層加價。
責任編輯:王亦